2024年6月11日星期二

醫療道德

人老敗, 機器壞, 人到了一定年紀, 身體衰敗是必然的事。 保持健康, 要靠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當運動、醫療藥物等等來維持。 這是對先進福利社會來說的必要, 對貧窮社會來說, 溫飽才是最重要。 在香港社會上, 有些專業人士, 像神般的存在, 不能接受底層賤民的質疑。 政府公立醫院的醫生也可能屬於這一類。 我所說的是對大多數低收入的普通人。 對於富裕家庭或有大公司保險者,就另當別論,因為他們負擔得起。

香港政府醫療機構所有病人的紀錄,都是聯了網的。 他們對病人除了「病」的紀錄之外, 還可能會有其它紀錄!我認識一位朋友, 因為覺得(懷疑)醫生沒有給他正確的藥物, 所以曾經發出質疑與投訴。 之後他無論去到任何政府醫療機構, 都會接受到「特別」的待遇。 似乎醫管局的系統對他有特別的紀錄, 給予醫生或其他相關人士參考, 好使他們對此病人作適當的「關照」。 適當的照顧當然包括態度,處方。 業內人士都會知道,大家心知肚明,我不用多說。 雖然醫管局有明文規定, 重視醫療道德。 年輕的新進醫生畢業剛不久,意氣風發,全世界最叻就係佢哋, 哪裏會受得起賤民階層的質疑。 每當見到這樣的賤民, 必定會給予他們態度,好教認識什麼是權勢和優越。 

隨著推動跨境醫療服務, 這些有紀錄的人士, 他們有「適當照顧」那裡也少不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點解某國人特别自大

縱觀古今中外, 相信只有一個國家堅持自己是偉大, 還侃侃而談, 口耳相傳, 不斷灌輸這觀念給下一代。 不少人認為近代某國人的無理性自大, 根植於 1842 年後敗下來的自卑? 看看當貧富兩個小孩鬥嘴, 貧的那個比不上人家, 會有什麼反應? 1.   默不作聲, 接受自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