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日,我加入了纽西蘭的英國石油公司當合約員工,當時面見我的有三位高級職員,一位是從澳洲來的項目經理,一位是用家代表
(後來從文件中發現他曾經在電腦部當過要職), 一位是我後來的直屬上司 ( 他於我離去後接管了我所建的系統,其後當了電腦部的主管)。
我工作不及兩周,電腦部傳出了我所屬的項目行將取消,直接由澳洲負責,而我們的工作也會結束。我對此沒有任何擔憂,因為我也希望早點回香港作長遠的發展。那 個疑團很快便解開。不數天,另一組的合約員工全都被遣離,我是該項目唯一留下的合約員工。而那項目的去留始終未果。據後來同事的轉述,我的上司極力堅持該 項目,他有信心那項目在纽西蘭一定會比轉往澳洲早完成和省錢。事實上那項目早在三年前 (1987)已經開始,先後借鏡過英國和南非的模型,顧問費也用去了不少。只不過三年過去,那系統還是沒有半點著兒。我後來從同事的轉述中知道當日和澳洲 管理層會議中,我的上司指出他們已有適當的軟件專人來完成那項目,他們因此很有信心那項目必能及時完成。其後的兩個月,我沒有收到三位上司的正式指令,他 們只是和我說叫我依時上下班便可以。英國石油是很大的國際企業,員工福利很多。其實他們當時是在等候。因為一個大的項目,特別是有爭議性的,不是說說做就 做,還需要有一定的支持才可去馬。那段時間就是在等候管理層報告。當時的管理顧問是 Ernst & Young (當時世界四大會計公司之一),技術顧問是澳洲的System Programming Limited。我不知道顧問報告如何,只知道 Ernst & Young 樂於為該項目美言,因為可藉此引來收入。最後該項目正式通過。我上司給了我他們的系統要求,運作流程,畫面,報表,相互關係等等。我為他們簡化了一些複雜 的運作流程,指導他們如何設計資料庫及利用數據詞典。那兩個月空閒期間所準備的程式模塊和開發指導(program templates and development guidelines)最終也有用場。那時候我充當他們的技術顧問,整團人都是依照我的指示去做(他們從沒有質疑我的決定和指導)。特別複雜的問題會留下給我自己解決,省下解析和教導的時間。那項目最終在九個月內完成,較原定的時間早。他們沒有虧待我,給與我相當的報酬。那期間,我上司每外訪,他都樂於攜我一起,引薦我認識他們不同部門的要員。我離去的時候,上司和我說,只要我留下,他們仍會繼續給我當時的報酬。當時我還是單身,已經厭倦了單身的日子,特別是在紐西蘭那種寧靜的地方。在我還未加入英國石油之前,也有不少美國東岸的投資銀行向我招手,都是因為我不打算到處漂泊而沒有前往。
1991 年3月31日,我離開紐西蘭回香港,滿腔熱誠的回香港找尋新機會。可是以往的工資太高了,當時實在無法找到工作。結果13個月後才能找到一份較像樣的工作,工資極其量是以往的三分之一。其間有一位政府部門的高級經理(我還記得他的名字)很賞識我,很想我為他們工作。但基於當時的遊戲規則,雙方都失之交臂。
在紐西蘭工作,特別是在英國石油時,我是他們的寵兒,大家都尊重和羨慕我,入息更不用說。可惜回到香港,找工作處處碰釘,處處要向人低頭,還需不斷向薦人館尋求幫助。對一向受寵和心高氣傲的我來說,那受辱的感受和對抱負的失落難以言喻。我在香港這市場所受的打擊令我悲痛失落。我賭氣地向蒼天默禱,既是不為人用,就讓此身技術從此消失在人間。
1995年11月回紐西蘭。舊上司得知我回來,便立時替我安排工作。往昔我替他們開發的系統,其中有一添加組塊,他希望我為他們完成。也可以說,他們也等了我四年多。因為如像1990年前的系統,多年來沒有人完成它。我在未開始前在電腦上掃描了一下,基本上真的是四年來沒有增添過,我以往留下的系統筆記仍是一樣。我在回歸後的三個月內完成那添加的部份。那次也是我唯一重用當年的技術。即使如此,我在更改系統時重新參考我當年所寫的程式,我也暗嘆我已沒有能力編寫那樣的程式。
二十多年過去,我仍留在資訊科技界中。這麼多年來,隨著時間,我浮沉於時代的巨浪中,其間也當過一些中層管理。我在香港所見的系統,大多都不能叫好,問題多的大都是。從1991年至今,我再沒有為任何公司開發完整的系統。我婚後記憶力日差,對邏輯思考漸覺困難。
至今,我已當了一定時間的管理工作,相對地亦沒有編寫程式多時。去年11月起加入現公司當程式員。一些舊同事說這樣有點浪費了我。我不以為然。每個人都有他的取捨。上兩周我忙於完成一個電腦報表,晝夜不停。我一向認為自已的邏輯思維能力很高,這兩個多月的工作使我認知到我這方面的能力不單是大不如前,甚至可以說是很差。以往對著複雜的邏輯都能從容應付,一切都全在掌握之中。今天卻是Trial and Error,首尾不接。以往不明為何有些人對編寫程式有困難,如今方始體會得到。
我還未到垂暮之年,畢竟已是壯氣蒿萊。科技日新月異,沒被淹沒在時代巨浪中已算是幸運,那還奢望什麼高薪厚職。回想、我是那麼早出身的人,曾經有不少機會,總是讓它們擦肩而過,自已沒有珍惜或反省。為何? 當年什麼也沒有的時候能謙卑地接受,把握著機會獨個兒往英國闖,根本上就是一口氣勇往直前,不會顧慮“如何 (what if)”。到有條件和能力的時候,只是自負的不甘俗同,視野短淺,白白的錯過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不是上蒼應允我的默禱,是自已自負不自覺的虛渡芳華,又怎能慨歎什麼無可奈何。
我工作不及兩周,電腦部傳出了我所屬的項目行將取消,直接由澳洲負責,而我們的工作也會結束。我對此沒有任何擔憂,因為我也希望早點回香港作長遠的發展。那 個疑團很快便解開。不數天,另一組的合約員工全都被遣離,我是該項目唯一留下的合約員工。而那項目的去留始終未果。據後來同事的轉述,我的上司極力堅持該 項目,他有信心那項目在纽西蘭一定會比轉往澳洲早完成和省錢。事實上那項目早在三年前 (1987)已經開始,先後借鏡過英國和南非的模型,顧問費也用去了不少。只不過三年過去,那系統還是沒有半點著兒。我後來從同事的轉述中知道當日和澳洲 管理層會議中,我的上司指出他們已有適當的軟件專人來完成那項目,他們因此很有信心那項目必能及時完成。其後的兩個月,我沒有收到三位上司的正式指令,他 們只是和我說叫我依時上下班便可以。英國石油是很大的國際企業,員工福利很多。其實他們當時是在等候。因為一個大的項目,特別是有爭議性的,不是說說做就 做,還需要有一定的支持才可去馬。那段時間就是在等候管理層報告。當時的管理顧問是 Ernst & Young (當時世界四大會計公司之一),技術顧問是澳洲的System Programming Limited。我不知道顧問報告如何,只知道 Ernst & Young 樂於為該項目美言,因為可藉此引來收入。最後該項目正式通過。我上司給了我他們的系統要求,運作流程,畫面,報表,相互關係等等。我為他們簡化了一些複雜 的運作流程,指導他們如何設計資料庫及利用數據詞典。那兩個月空閒期間所準備的程式模塊和開發指導(program templates and development guidelines)最終也有用場。那時候我充當他們的技術顧問,整團人都是依照我的指示去做(他們從沒有質疑我的決定和指導)。特別複雜的問題會留下給我自己解決,省下解析和教導的時間。那項目最終在九個月內完成,較原定的時間早。他們沒有虧待我,給與我相當的報酬。那期間,我上司每外訪,他都樂於攜我一起,引薦我認識他們不同部門的要員。我離去的時候,上司和我說,只要我留下,他們仍會繼續給我當時的報酬。當時我還是單身,已經厭倦了單身的日子,特別是在紐西蘭那種寧靜的地方。在我還未加入英國石油之前,也有不少美國東岸的投資銀行向我招手,都是因為我不打算到處漂泊而沒有前往。
1991 年3月31日,我離開紐西蘭回香港,滿腔熱誠的回香港找尋新機會。可是以往的工資太高了,當時實在無法找到工作。結果13個月後才能找到一份較像樣的工作,工資極其量是以往的三分之一。其間有一位政府部門的高級經理(我還記得他的名字)很賞識我,很想我為他們工作。但基於當時的遊戲規則,雙方都失之交臂。
在紐西蘭工作,特別是在英國石油時,我是他們的寵兒,大家都尊重和羨慕我,入息更不用說。可惜回到香港,找工作處處碰釘,處處要向人低頭,還需不斷向薦人館尋求幫助。對一向受寵和心高氣傲的我來說,那受辱的感受和對抱負的失落難以言喻。我在香港這市場所受的打擊令我悲痛失落。我賭氣地向蒼天默禱,既是不為人用,就讓此身技術從此消失在人間。
1995年11月回紐西蘭。舊上司得知我回來,便立時替我安排工作。往昔我替他們開發的系統,其中有一添加組塊,他希望我為他們完成。也可以說,他們也等了我四年多。因為如像1990年前的系統,多年來沒有人完成它。我在未開始前在電腦上掃描了一下,基本上真的是四年來沒有增添過,我以往留下的系統筆記仍是一樣。我在回歸後的三個月內完成那添加的部份。那次也是我唯一重用當年的技術。即使如此,我在更改系統時重新參考我當年所寫的程式,我也暗嘆我已沒有能力編寫那樣的程式。
二十多年過去,我仍留在資訊科技界中。這麼多年來,隨著時間,我浮沉於時代的巨浪中,其間也當過一些中層管理。我在香港所見的系統,大多都不能叫好,問題多的大都是。從1991年至今,我再沒有為任何公司開發完整的系統。我婚後記憶力日差,對邏輯思考漸覺困難。
至今,我已當了一定時間的管理工作,相對地亦沒有編寫程式多時。去年11月起加入現公司當程式員。一些舊同事說這樣有點浪費了我。我不以為然。每個人都有他的取捨。上兩周我忙於完成一個電腦報表,晝夜不停。我一向認為自已的邏輯思維能力很高,這兩個多月的工作使我認知到我這方面的能力不單是大不如前,甚至可以說是很差。以往對著複雜的邏輯都能從容應付,一切都全在掌握之中。今天卻是Trial and Error,首尾不接。以往不明為何有些人對編寫程式有困難,如今方始體會得到。
我還未到垂暮之年,畢竟已是壯氣蒿萊。科技日新月異,沒被淹沒在時代巨浪中已算是幸運,那還奢望什麼高薪厚職。回想、我是那麼早出身的人,曾經有不少機會,總是讓它們擦肩而過,自已沒有珍惜或反省。為何? 當年什麼也沒有的時候能謙卑地接受,把握著機會獨個兒往英國闖,根本上就是一口氣勇往直前,不會顧慮“如何 (what if)”。到有條件和能力的時候,只是自負的不甘俗同,視野短淺,白白的錯過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不是上蒼應允我的默禱,是自已自負不自覺的虛渡芳華,又怎能慨歎什麼無可奈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